欢迎您来到绍兴写字楼网!
000
风水,也叫"堪舆”,指宅地或坟地的地势、方向等。堪舆之术,这一在中国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在《辞海》中被定义为"旧中国的一种迷信”。称它为迷信,是因为"风水师”据以附会人事吉凶祸福。但如今,曾被斥为封建迷信的风水行业正在浮出水面,有人提出风水要"申遗”,有人要在大学里开办风水文化培训班……这一切的背后是蔚为壮观的风水产业发展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与博弈……
了解风水背景知识
"风水”理论的源流和发展
"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段话出自晋人郭璞所著的《葬书》,这是"风水”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郭璞简明扼要地说明了"风水”理论的根本:以"生气”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件,以寻求一个理想的墓葬环境为着眼点,以福荫子孙为最终目的。对于如何界定风水的好坏,郭璞的观点是:"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后世风水师们的主要工作,便是寻求能够藏风、得水、具有生气的吉地,用于安葬或是修建住宅,以便人们的发展繁衍。
然而中国数千年的"风水”观念却并非从晋代才突然产生。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墓葬中,一具尸骨的左右两旁赫然出现了用蚌壳砌筑的、图案极为清晰的"青龙”、"白虎”图形。有学者认为,这两个图形是古人对于天上星象在地上投影的理解,这与后世的"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概念隐隐相合。
到了风水术大肆张扬的魏晋南北朝,管、郭璞这样的风水宗师开始逐步完善过去有关风水的理念,并将其上升为一种理论。唐末,风水大师杨筠松、卜则巍流落江西,其后世子弟逐渐形成了"形势宗”的风水派别。而"理气宗”开始时流传于福建,宋朝有位风水大师王推行其说,遂形成了另一大风水派别。
"形势宗”又称赣派、形法派、峦头派。该派学说注重在山川形势的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合一。"理气宗”又称闽派、宗庙派、理法派。他们注重在时间序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其考虑的因素有阴阳五行、干支生肖、四时五方、八卦九风、三元运气等。
形法主要为择址选形之用,理法则偏重于确定室内外的方位格局。对于旷野、山谷之宅,因其与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故多注重形法;而对于井邑之宅,由于其受外部环境的限制,所以常常形法、理法并用。但无论"形势宗”还是"理气宗”,都遵循天地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这三大基本原则。——原始出处:《中国国家地理》撰文/蔡伟
是否是遗产:不管是否有用,风水都是人类遗产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认为:所有文化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历史环境,许多文化现象对当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的,因为环境变了,我们并不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因此不需要用同样的方式去适应环境。风水是我们认识彼时彼地人的生活方式的途径,是揭开人类历史的一把钥匙。对待它们的科学态度是解读它,认识它,并通过它来探索未知,而不是用现代的标准去评价它。用功利的标准来衡量文化遗产是很危险的……
是否是技术:撇除糟粕,风水还算个实用技术
其实对普通人来说,风水只是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的一项实用技术,他们未必懂得堪舆,他们主观地感知风水。一间青山绿水之中通风敞亮房子要比喧嚣市区中阴暗潮湿的房子适于居住,这是谁都能判断出来的。撇除附会在其上的糟粕,风水是一项充满人性关怀的实用技术,以它来规划设计人类的居住环境,人们会在其中生活得更加舒爽畅快……
文化搏弈:风水正名背后的文化博弈
历史上,就风水问题民众与政府一直就存在着博弈。风水信仰、习俗就一直在官方文化(作为道德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制度化的宗教形态)与民间文化(源于实用功利主义的文化巫术、非制度化的民间信仰形态)之间隐秘地游离着。
冲突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在农村风水会引起宗族、家族之间的冲突,在城市,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的生活方式取代乡村生活方式,以风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会对城市文化发生对抗,对抗的结果是两种文化的融合……
结语:
现代风水流行的范围和程度,取决于它的信仰者的市场有多大。因此,不妨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全民科普教育上,而不是召开研讨会去证明风水到底是不是迷信。毕竟,当科学知识越来越充实和先进时,公众会自己做出选择。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