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绍兴写字楼网!
000
梁小民:像北京、上海、杭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的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稀缺,房屋数目非常有限,而实际需求量大,客观上很难实现房价的下跌。
闻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在杭州接受媒体采访时,被问及"楼市调控以来,为什么迟迟看不到房价的真正下跌”时亮出了他的观点,一线城市有富人支撑,二三线城市有城镇化带动的需求,楼价难降。
贸易推动地产,商圈改变人居,西安贸易地产的竞争,终极将是商圈的竞争。新老商圈在竞争中发展向前,也令西安贸易地产的格式不断被改写。
城市综合体引领商圈转型进级
一个城市商圈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城市规划和周边大型栖身区域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规划的气力和人群密集所产生的强盛需求,是商圈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在未来10年人口将达千万的目标指引下,这个城市的规划和贸易地产的发展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万达为代表的一些大型城市综合体的涌现,为城市化进程加速助推的同时,西安传统贸易格式也因其引领,而发生重大改变。本来已是明日黄花的解放路商圈,自从万达进驻后,这个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五星级酒店、精品公寓等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不仅知足了西安市民吃喝玩乐一站式的消费需求,同时对带动区域贸易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个需要更新换代、加速发展的城市老商圈来说,城市综合体就是一座城中城,它不同于过去简朴的复式楼宇,而是集聚着一个个商圈。在钟楼等一批传统商圈正在求变的时刻,城市综合体为传统商圈的转型进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在新兴商圈中,城市综合体更施展着巨大的作用,因为西安市政府北迁所带来的契机,北城亦开始为全城所瞩目,目前已形成凤城二路、凤城五路两个成熟贸易地带,张家堡也被誉为可以预期的黄金贸易圈。跟着北城一个个大型密集型社区的泛起,强盛的消费力对城市配套、城市综合体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由海荣地产重磅打造的32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海璟国际,在北城首发登场,与世纪金花、沃尔玛、奥斯卡影城等遥相呼应,整个新北城商圈的壮大崛起,指日可待。
特色商圈晋升区域投资价值
在新老商圈的发展中,特色上风是脱颖而出的枢纽。特色商圈的崛起,让西安贸易地产亮点凸现,并对西安贸易地产格式产生影响。
由地铁所带动的特色商圈,已成为西安贸易地产的新特点和风向标。在扩大城市规模、拉大城市骨架、缓解城市交通等政策背景下,西安拟建6条地铁成为利好。尤其是地铁2号线将于明年9月开通运行、地铁1号线也已动工建设的动静,为西安贸易地产发展和一批特色商圈的兴起,注入活力。围绕地铁沿线,很多贸易项目逐一集结,也是同样看中地铁对周边消费购买力的吸引和晋升。
综观西安各大新老商圈,一个商圈代表着一类人群的购物倾向和习惯。钟楼商圈以殷实的城市中产为主,小寨商圈则偏向年青学生群体,曲江以富裕阶层的消费为主导,高新则代表城市白领的糊口趣味。恰是基于各大区域的消费群体定位不同,商圈的特色就更需要因此而凸显,西安贸易地产在未来的发展中,也需要注重特色商圈的树立和运营。就如高新唐延路新兴商圈,更看中城市新一代消费群体的糊口习惯和购买力,而曲江文化旅游为主题的商圈,则是针对这个城市的新富阶层、及别墅洋房业主对文化旅游休闲等方面的诉求,及国际化视野定位等需求,这也更进一步说明了特色商圈在带动区域投资价值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而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将带动新老商圈寻找和凸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来。
技巧一:选择适当的行业种别
位于交通运输站的店铺,应以经营日常用品以及价格低较且便于携带的消费品为主。位于住宅四周的商铺,应以经营综合性消费品为主。位于办公楼四周的商铺,应以经营文化办公用品为主,且商品档次应较高。位于学校四周的商铺,应以经营文具,饮食,日常用品为主。
"从了吧”难成开发商共鸣
近日任志强又成了头条。他在论坛上向台下数百名开发商吼了一嗓子:"我都'从了’,你们也'从了’吧。”
回想2007年,王石抛出"拐点论”,楼市果然风云突变。而任志强的这一嗓子,从表述到论据都透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呼吁—————"我们最担心政府继承拿出一堆东西,那一堆东西其中有一些预备使用'核武器’,你干吗非得让政府把'核武器’都用出来,你要从了,就不用把'核武器’拿出来了。”言下之意,房价不降,会招致更严肃的调控政策,所以"弃价保量”是明智之举。
大有团结起来共渡难关之意,只是这一呼吁会否"应者云集”?
从目前来看,举起降价大旗的开发商还是"星星之火”,而且从降价促销的幅度来看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6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下降0.1%,这是近15个月来房价首次下降,7月份房价环比则与6月持平。8月过去了,来自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国主要城市的成交价依旧以平稳为主,部门二三线城市房价还在上涨。可见,新政后成交量的持续下降,尚未传导到房价的大降。
众所周知,今年房地产调控与过往调控有所不同,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题目,而是一个民生题目,于是政策着力点一方面通过严格的差别化信贷调控投资购房需求,另一方面加大保障住房建设以解决中低收入人群栖身题目。然而,"左右开弓”的题目是,前一个管(信贷政策)在"银行需要业绩”的拱动下,被以为终会暗自松动;后一个管(保障房建设)固然各地方政府信誓旦旦,但且不看落实情况如何,仅从选址到建设到分配看,见效之日尚远。如斯一来,即便中心政府一再表态楼市调控政策不会松动,心存侥幸的开发商大有人在,这点由楼市目前不少已经封顶、依然迟迟不拿证不开售的楼盘就可见,他们仍静待政策威慑力淡化、购房者重下入市决心。
可见,不管任志强"从了吧”的表态、呼吁,仍是近日中房协称"上书”建议暂缓出台新的紧缩性调控政策,担心的都是更严肃的后续政策。而在没有继承的政策刺激情况下,目前市场已逐渐陷入胶着状态,恐怕积极呼应"从了吧”降价促销的开发商并未几。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