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绍兴写字楼网!
000
冬天的北京干燥清冷。在从机场进市区的路上,越来越密集的高楼大厦扑面而来。一路上跟开车的司机师傅交谈:"北京的房子越建越多,越建越往郊区了,有没有打算买一套呢?”师傅用爽朗的京片子说:"想,当然想,但买不起啊!我现在住的是以前单位分的福利房,产权都办好了,可以随时上市交易,但卖的价钱还买不到市
区半间新房呢!”北京楼市是一个"水很深”、对全国都有着标杆效应的市场,刚刚经历了奥运效应的洗礼,马上又遇到金融风暴的吹袭,"后奥运时代”的北京楼市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局面?京城地产大腕们又是如何应对危机下的突变?选择在北京展开"《家天下》记者天下行”的第一站,意义非同一般。
"后奥运”效应
应该看得更远
曾经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其"后奥运”地产行情可谓各不相同。北京的楼市从2001年申奥成功后就开始出现了火爆的"奥运行情”,面对诱人的机会,一轮疯狂的"圈地运动”也随即拉开了序幕,中体奥林匹克花园、北京奥林匹克花园、东亚奥北中心、新奥洋房等一大批"奥”字楼盘拔地而起。整个北京的房价自2006年开始出现了"三级跳”式的飞跃:2006年年初,三环内楼盘单价突破万元;2006年年中,四环内楼盘紧跟着冲破万元;到了2007年年中,五环内也难觅万元以下的楼盘了。
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楼市这场刮了八年的"奥运风”却在奥运之年戛然而止,降价潮不期而至。2008年11月份北京市新开楼盘的均价为14966元/m2,较10月份的15324元/m2下降了358元/m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记者采访了北京的一些业内人士,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由于"奥运概念”被过度透支的结果。
同为奥运会举办的城市,情况为何大相径庭?奥运会和房地产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记者认为,决定房价涨跌的归根结底还是看当地的经济状况和政策大背景。奥运前我国楼市正经历严厉的宏观调控,奥运后的9月又爆发了全球金融风暴,整个经济大环境都十分严峻,楼市当然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后奥运北京楼市的低迷与"奥运概念”的支持力是没有直接关
编辑: